“爱”:叩开成功教育之门
丁朗朗
(摘自2002年《教育艺术》第10期)
前言:网上没有现成的文章,我为了自己再学习一遍,也为了让老师们能读到这篇美文,根据我自己2002年11月2日的摘抄笔记,我把她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真诚的希望能对老师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启迪和帮助!
目前的学校教育,不少教师过分地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常常忽视学生情感的关注和品质的养成。尽管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学握了较为热练的技能,但是他们的情感世界却是那样的苍白,心理素质是那样的脆弱。这是有悖于素质教育旨趣的。
成功教育应该使我们的学生兼有渊傅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修养;应该使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生成;应该让学生懂得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他们不仅懂得如何做事,更懂得怎样做人。只有当我们高扬人文的旌旗,当我们的一切努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为一种气质、一种性格、一种处世的方式、一种行为习惯,教育才算是找准了它应有的位置,致于这样的境界,教有才算是走出了功利与世俗。
要想培育出学生健康的人格、纯美的人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不传送爱的情感,播撒爱的甘霖,拥有爱的艺术。
一、传送爱的情感
有人说, 我们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海洋,这个海洋里面有多少悲哀,这个悲哀就会在人和人之间传递;海洋中间有多少痈苦,就会在人和人之间波及;一个人如果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人生, 那么这些人世间最关好的情感也会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越早按触一种东西,人格中这种东西就越牢固,而且越容易吸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以后,很容易去接受爱、表达爱。如果一个小孩从小生活在一个互相猜疑、没们爱心的环境里面,那么,当他长大以后,要让他重新学习做人,那是特别特别困难的一件事情。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青少年。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养成阶段,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理想教育必须建基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这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亲情的体验,都是在知识能力之外,得以生成爱和敬、民主和平等、信任和尊重、自觉和自由等人文案养,它的影响,远远超越该阶段而扩展到他们的终身,有位教育家说,学校是家庭的延伸。不错,正是在学习活动、交往、合作之中,融入了一份特殊的亲情,师生关系才能凸显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这一阶段尤其要求教师付出情感,给以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付出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是传授一点半点知识能够比拟的。要担当这一使命,就应该懂得如何珍爱学生的生命,懂得如何珍视他们的独特价值,懂得如何利用这份情感资源,开发其生命潜力。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将70多年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 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这种爱的情感,不仅是师魂的核心,更是师德的源泉!难怪有人说:爱,是最高、最好的教育;教育,是耐心、爱心的别名!
作为老师,我们肯定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聪明的、 愚笨的;漂亮的,丑陋的;调皮的、听话的;贫困的、富裕的;骄傲的、自卑的;上进的,落后的,如此等等。我们应该全都待以耐心 、报以宽容、 施以呵护,没有这颗宽厚博大的爱心 ,那是不配做老师的。想一想,教过我们的各位老师.过了这么多年, 仍令我们感动怀念的、让我们铭记感恩的,不正是当年那些付与我们无私关爱、细心阿护的老师么?对我们影响最大最深的,不正是那些无悔地付出、无私地奉献的老师么?
的确如此,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它是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它能触及人的灵魂,撼动人的心魄。“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琊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数师工作作为白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只有 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 、自主的人,才会产生 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
二、播撤爱的甘霖
无数的教育案例也早已证明:教师能适时在学生焦渴的心灵播撒爱的甘家,教育可获得神奇的效果。当老师将这样的情感付诸行动,我们的学生便会主动地亲近老师,自觉地尊重老师,愉快地与老师合作,坦诚地向老师表露思想。对学生来说,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毫无疑问他们更喜爱前者。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学生学业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管制对象,动辄撕碎学生尊严,刺伤学生心灵。
台湾已故作家三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她脸上曾被她的老师画了两个鸭蛋,这在三毛的心灵上烙下耻辱的印记。 多少年以后,每每回想到此事,三毛觉得它比泼上硫酸所带来的伤害还要大。
人都是有感情的,人也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他们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他们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老师,会越发地信任和亲近老师,老师的教育也就越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这种在互动中凝成的情感就成为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一道桥梁。
如今,我们的一些学校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培养,而是当作“产品”来生产。我们的一些老师也不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常常把反教育的举动当作是“爱”的行为。比如,为了维护教者的权威,我们不喜欢挑战性的质疑;为了触动后进生的灵魂,我们可以对他们张榜亮相;为了班级的纪律,我们常常撕剥少数同学的尊严;为了所谓的巩固知识,我们可以堂而皇之罚写罚抄;严厉的管束、肆意的训斥、失当的惩戒,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责任心强的表现。殊不知我们常常以损害学生人格尊严而换取一种荣耀和太平。
这样的“爱”不仅会伤及一个,还会伤及一批,不仅会伤及一时,还会伤及一生。“弑母事件”,“伤熊事件”等等都可从失落人文关怀的教育中追索到原因。人格一旦扭曲:他面对强者,权势会俯首帖耳、唯唯诺诺;面对弱者、弱势群体马上变成颐指气使、专横霸道。每个人都有渴求自由和尊严的天性,当这种天性被压抑得愈久,心中郁积的怨恨、不满与愤怒愈多,暴力与戕害也就愈多。
我们有些教师常常把自认为是不二法门,至上真理的一套“好"东西,强行灌输给学生,从而压抑了他们本该自由舒展的个性,斫伤了他们的“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其实,爱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和保护、唤醒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是帮助别人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同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是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努力理解自己。这才是一个更成熟的爱。
三、拥有爱的艺术
有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并不等于懂得爱的艺术,好心办坏事的情形在教育中并不鲜见。爱的艺术是对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的超越,是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有了爱的艺术,教育才愈发显得深沉含蓄,理智高妙。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教学生的故事也许大家并不陌生。面对王友所犯的错误,陶行知没有像某些教师用心灵的施暴、行为的惩戒去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精心设置了一个充满爱心的教育情境——奖给王友四块糖果:一“奖”在于表扬认错的表现;二“奖”在于表扬认错的及时;三“奖”在于使学生从错误中以“反”悟“正”,四“奖"在于促发学生的“道德自觉"。从陶行知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用“智”的教育,在学生“犯错”中制造优点、闪光点,加以激励和引导,可以称得上是师爱的艺术。
师爱的艺术,首先表现在尊重和呵护上,学生难免犯错,要与犯错的学生平等地交流,呵护他们的自尊,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矫正自己、完善自己的强烈愿望。陶行知能从平淡的错误中品读出“绚丽”,敏锐、准确、及时地做出自己的情感对应,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体贴入微的“人文阳光”,明白自己是师生情感世界中的平等一员,这是近距离效应。这种近距离效应,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自重感,使师生“心心相印”,学生会主动地接受教育。教师只有精心保护和激发学生自身的人性与人情、自尊与自信,梦想与激情,才能达到最高的教育成就。
师爱的艺术还表现在严而有格、严而适度的理解和宽容上。“严师出高徒”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将这个概念推向极端,乃至于在这样一个教育理念下,严而出格,严之失度。 有些教师成了“警察”式的老师,有些校长还在为学校被称为当地的“文明监狱” 而自豪。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在这样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时代里,"棍棒”威慑之下造就的人才,事实上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上了一位高明的校长,他给了麦克劳德“惩罚”——画出狗的两张解剖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心怀善意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试想,如果小麦克劳德遇到的是个以放大镜看待学生错误的校长,对小麦克劳德以肉体的惩罚、心灵的施暴,或许诺见尔奖的领奖台上就会少了一位科学家。可见,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理解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要有一个好结果。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教育家们谆谆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不无道理的。
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经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的教育所必需的。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的交融、更多的被人欣赏与关爱,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的。情感教育是由爱牵引的教育,是基于对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让我们的教师都来播撒人文的阳光,用“爱”叩开成功教育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