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师训通识 浏览量:2120 精华数:0
讲师简介:郭法奇,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儿童教育史、近现代欧美学校教育史等。主编参编多部教育史专著、教育理论专著,主持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发表上百篇学术文章。
创建时间:2023/4/23 15:37:42
标签:教育思想 思想凝练 理论学习
任务一:请结合课程视频内容和自身教育实践经历,完成作业栏的思考题并提交。
任务二:课程视频学习完成后,请思考如何评价杜威的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论?这些观点对您有何启发?每人发表1条意见,同时回应其他2个人的看法。
白吉斯(发表于 2025/10/24 9:20:07)
杜威的教育本质论与目的论深刻体现了其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根本性重构。他将教育的本质定义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改造”,强调教育不应是为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而是儿童当下真实生活的过程本身。
罗康一(发表于 2025/10/15 17:24:33)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学校不是社会的“预备所”,而应该是一个“微型社会”,是儿童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儿童在当下的生活体验、问题解决和人际交往中,就在接受教育、获得成长。
邓晓梅(发表于 2025/10/6 19:36:50)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白吉斯(发表于 2025/10/24 9:20:44)
杜威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过程与结果、儿童自由与课程结构之间的张力。
兰永芳(发表于 2025/3/14 12:11:01)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白吉斯(发表于 2025/10/24 9:20:54)
杜威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过程与结果、儿童自由与课程结构之间的张力。
陈永辉(发表于 2024/12/31 15:34:05)
杜威的教育本质论能解决教育与社会的脱离问题: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认为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学校应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观点有助于打破教育与社会的隔阂,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邓晓梅(发表于 2025/10/6 19:37:32)
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
罗康一(发表于 2025/10/15 17:25:05)
杜威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堆僵化的、与生活脱节的符号,而是在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知识是活的,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13678547316(发表于 2024/10/29 9:13:22)
杜威强调“做中学”的原则,鼓励教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通过实践和合作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兴趣,这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吴学涛(发表于 2024/10/25 20:30:02)
杜威更强调教育的生长性、生活性和经验性,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本能和兴趣,与生活紧密相连,并通过经验的不断改造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邓晓梅(发表于 2025/10/6 19:38:08)
推动教育从“教知识”转向“育能力”
罗康一(发表于 2025/10/15 17:25:27)
杜威主张教育应围绕儿童的本能、兴趣和现有经验来组织。儿童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建构者,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助手,是创设学习情境的“导演”。
王砺(发表于 2024/10/23 16:28:10)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体现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教育对于个体学生也是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它能开发个体的潜能,提升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吴学涛(发表于 2024/10/25 20:30:35)
教育的本质体现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万淑亚(发表于 2024/10/22 15:46:54)
我认为教育目的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适应与贡献以及教育公平等多个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目的,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王砺(发表于 2024/10/23 16:28:44)
赞同
许婷婷(发表于 2024/10/1 22:12:16)
杜威强调从动态的角度看待儿童的发展,教育的核心都是儿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人为本”,关注教育的现在,关注是否是以能激发学生不断生长的欲望,是否解决真实情境真问题,能创造不断变化的综合的教育情景促进学生应对变化的世界的能力,从而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王砺(发表于 2024/10/23 16:28:58)
赞同
13678547316(发表于 2024/10/29 9:13:57)
赞同
李普强(发表于 2024/12/18 1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