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师训通识 浏览量:2351 精华数:0
讲师简介:郭法奇,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儿童教育史、近现代欧美学校教育史等。主编参编多部教育史专著、教育理论专著,主持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发表上百篇学术文章。
创建时间:2023/4/6 10:53:18
标签:教育思想 思想凝练 理论学习
任务一、请结合课程视频内容和自身教育实践经历,阅读材料,完成作业栏的思考题并提交。
任务二、学习完成后,请思考您对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有没有新的认识?每人发表1条意见,同时回应其他2个人的看法。
陈永辉(发表于 2025/1/25 19:23:34)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治理国家的精英,这些精英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实际技能12。他强调教育应当被视为国家大事,通过教育可以改进人的素质,不论其天生资质如何,都需要通过勤学苦练来提升自己。
冯富康(发表于 2025/1/21 12:48:40)
“智德统一”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学校通过课程育人、主题活动、文化育人等方式已经实现了部分智德统一的教育目标。未来,学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科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丰富德育形式,提升德育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马海山(发表于 2025/1/12 11:34:47)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知识是教师经过启发学生后学生建构起来的框架,并非是教师给于的。所以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这堂讲座后明确了教师在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方面下功夫,转变教学观念,做好学生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刘博昌(发表于 2024/12/16 19:52:28)
苏格拉底主张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他的助产术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把人分为三种集团或等级: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著作《政治学》中,认为物以类聚,类有类的本性。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斯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李普强(发表于 2024/12/19 7:57:29)
自知其无知
刘立波(发表于 2024/6/24 21:19:40)
学生做课题研究时论证过程仍采用苏格拉底的基础方法
张青杨(发表于 2024/6/1 19:55:27)
现在的家长也应该学习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不应该随心所欲的“指导”学校教育教学!
李普强(发表于 2024/12/19 7:57:47)
智慧
沈璟(发表于 2024/4/3 9:20:12)
知识是建构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启发式教学在当今的课堂依然在沿用,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来实现知识网络的构架。
姚亭秀(发表于 2024/3/25 19:18:22)
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对学生教授道德知识
沈璟(发表于 2024/4/3 9:20:40)
知识是建构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启发式教学在当今的课堂依然在沿用,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来实现知识网络的构架。
刘瑞军(发表于 2024/3/21 23:30:10)
道德起于知识,至于行为,止于境界。
孙卫华(发表于 2024/3/21 10:45:35)
我认为“苏格拉底法”需要进行一些改进,以适应现代课堂的需求。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确定哪些部分适合使用启发式教学,哪些部分需要直接讲解。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掌握好启发式教学的节奏和深度,避免让学生感到过于困难或者无聊。最后,教师还需要在启发式教学之后进行适当的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刘瑞军(发表于 2024/3/21 23:39:07)
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在问答式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方法,多以追问、质问之法启人智慧。与同样从事问答式教育实践的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不同的。
沈璟(发表于 2024/4/3 9:20:27)
知识是建构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启发式教学在当今的课堂依然在沿用,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来实现知识网络的构架。
李普强(发表于 2024/12/19 7:58:01)
有理